公共研究领域踩踏事故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日期:2022-11-02 17:37:56 / 人气:231
韩国首尔梨泰院踩踏事件造成百余人死亡,令人震惊。法国学者迈赫迪·穆萨埃德(Mehdi Mussaeed)是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员,致力于人群行为和大众心理学的研究。在通俗易懂的群体心理学入门书《新暴民》中,他提到了对踩踏事故的研究。这篇文章被授权从本书中摘录。原来这一章的题目是“人群”,现在这个题目是编辑起草的。
2022年10月30日深夜,位于龙山区的韩国首尔梨泰院发生踩踏事故。消防队员正在现场帮助人们。
2022年10月30日深夜,位于龙山区的韩国首尔梨泰院发生踩踏事故。消防队员正在现场帮助人们。
这里有数百人,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男人和女人,包括巴基斯坦人、伊拉克人、法国人、沙特人……惊慌失措地站着,坐在地上双手捂脸。这些人吓得几乎对救援人员递过来的水没有反应。地上到处都是垃圾:破碎的瓶子,撕破的布片,还有他们前一天晚上在通往阿拉法特山的朝圣路上捡的鹅卵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人依稀记得他们正在前往“撒旦石柱”的路上,这是穆斯林前往沙特西部麦加朝圣的重要一环。当时,通往这个圣地的加马拉桥上挤满了人。香客们胸前撑着背,被挤得东倒西歪。恐惧袭上心头,他们开始呼吸困难。他们被困在人流的漩涡中无法自主行动,直到失去意识,最后在一堆垃圾中间醒来。
只有当他们清醒过来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怎样的灾难。在他们旁边,数百具尸体被白布覆盖,放在亮橙色的担架上。警笛响了,救护车冲过去把尸体送到太平间。警方直升机在空中盘旋,数千名身穿制服的士兵包围了该地区。警戒线外,数千名朝圣者继续前行。他们不能停下来,否则会形成危险的堵塞,使情况变得更糟。
第二天,这件事成了全世界报纸的头条。2006年1月13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标题为“345人在麦加朝圣的踩踏事件中丧生”的文章。后来,死亡人数上升到362人。当时,虽然沙特阿拉伯政府已经在朝圣地点部署了6万名安保人员,以防止此类悲剧一再发生,但这远远不够。
这场悲剧被几十米高空中的监控摄像头冷冷地记录了下来。在沙特政府的配合下,这段视频几天后飞到慕尼黑,到达了德克·赫尔宾的实验室。对这些图片的分析已经成为公共研究领域的重要一步。
撒旦之桥
通俗学者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历史悠久的麦加朝圣在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在伊斯兰教历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近300万穆斯林聚集在这里,在5天内参观了这座圣城的所有圣地。在连接圣地的道路上,一天到晚都是庞大的人群,踩踏事件高发。前所未有的人潮可以在几分钟内杀死数百人甚至数千人,我们绝不能低估它。因此,麦加也成为了流行行为研究者必去的“圣地”,这和考古学家要去吉赛金字塔、鸟类学家不能错过亚马逊雨林是一个道理。
当我刚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我遇到了安德斯,他是那群物理学家中一位可爱的瑞典研究员,当时他正处于论文的最后阶段。他定期往返于麦加和我们的实验室之间,以便安装他在当地设计的自动监控装置。他的设备只需要简单的视频图像就可以实时预测事故风险。分析2006年踩踏事件视频的责任自然落在了他身上。
这幅画令人害怕。无数朝圣者正沿着一条大道行进,如此之近,以至于“个体”的概念已经失去了意义。人组成了一个整体,但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人都无法被识别。就像我们在观看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时,无法识别单个水分子一样。
2006年1月12日,穆斯林朝圣者在沙特阿拉伯麦加的米纳“射石头”。至少有350人在朝圣期间的踩踏事件中丧生。
2006年1月12日,穆斯林朝圣者在沙特阿拉伯麦加的米纳“射石头”。至少有350人在朝圣期间的踩踏事件中丧生。
视频拍摄于贾马拉桥,该桥位于麦加以东5公里处,是朝圣者的必经之地。人们从这里走到“撒旦之柱”,在那里参加朝圣第三天的盛大仪式:信徒向三根象征性的柱子投掷石块。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这个仪式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加马拉大桥一天之内会有上百万人穿越,密度指数高到爆炸。
密度是研究人群特征最重要的指标。我们用总人数除以人群所占空间的面积得到每平方米的平均人数,用“人/平方米”为单位标注。比如巴黎的居住密度是每平方米0.02人。这个数字表面看起来不大,但别忘了现实中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并不均匀,总有一些拥挤的地区和一些空旷的地区。像火车站广场这种公共场所,随便一个人/平米就能到达。至于地铁车厢,密度往往高达3人/m2。如果是在日本地铁里,这个数字就要翻倍了。与东京每日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系统相比,沙丁鱼罐头的内部堪称任我行。东京地铁里的人被推手一个接一个地塞进车厢里(大哉)。这些“推手”戴着白手套,戴着大檐帽,穿着制服,是地铁公司专门雇来把人“塞进”车厢的。在地铁关闭的关键时刻,他们往往会把几个人堆在一起,把全部体重压在门口的乘客身上,直到车门关闭。到了下一站,车门一开,门口的人就像被压缩的弹簧突然松开一样从车里蹦了出来。
从视频来看,当人群拥挤在那里时,贾马拉桥的密度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一开始是2人/m2左右,是人能承受的合理密度,日常生活中会时有遇到。此时的人流就像河床中平静的小溪,平稳地向前流动。过了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到这里,情况开始变得糟糕。
当密度达到3人/m2时,人流突然变得萎靡不振。大团队轮流经历停滞和运动。这种“手风琴效应”,或者说“走走停停”,你在堵车的时候可能会经历。每一分钟,朝圣的人群都变得更加密集。密度达到5人/m2,就没人能前进了。人群停了下来,就像大风暴预警前的一刻出奇的安静。
然后,大地震动了。整个人山人海,前后摇摆,左右摇摆。人好像站在一个不稳定的平台上,不受控制地摇摆。潺潺的小溪变成了愤怒的大海。我惊愕地看着密度指数飙升到9人/m2!
如果看到这个数据还能坐得住,那只能说明数据不够直观。这么说吧,相当于14个人同时站在一个标准的浴缸里,或者38个人站在一个乒乓球台上,或者540个人挤在一个60平米的房子里。这个令人惊叹的聚会从伽马拉桥一直延伸到几十米外。
发现这种人群湍流现象的物理学家将其比作液体的涌动,并将其命名为“人群湍流”。在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下,人的身体会强烈地相互推挤,一个人最轻微的动作也会诱发冲击力,冲击力通过人的身体传播。如果这样的人浪撞上了一堵坚硬的墙,碰到这面墙的人会立刻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被压到骨头里。如果几股冲击力相遇,会议中心的人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多米诺骨牌般的倒塌和踩踏。这一天在加马拉桥上,很多死在汹涌人群中的朝圣者都是被活活闷死的。
作者:蓝狮娱乐官网
新闻资讯 News
- 冬日温情秘籍:生活打卡季,共度...12-17
- 徐良、张远反思自己条件不差为啥...12-17
- 《我是刑警》:剧中她演最丑的女...12-17
- 女明星骨相有多重要,当董洁和马...12-17